藥師也能拍視頻、發抖音?六院藥師們的全媒體技能點拉滿!
2015年以前,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作為一所門診量達到500萬人次的大型醫院,這樣的場景非常常見:
熙熙攘攘的患者圍在一個個藥房的窗口前……
“醫生,這個藥一天吃幾次?飯前飯后有沒有區別?”
“醫生,我胃不好,吃這個藥有沒有影響?”
“醫生,吃了藥會不會傷肝傷腎怎么辦?”
……
每天,這里的藥師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患者提問。2015年全年上海六院的藥物咨詢量達到了2.8萬人次。
挨個回答,窗口不一會兒就大排起了長龍,紛紛擾擾嘈雜的環境,患者與藥師也難以進行良好的溝通,藥劑科的窗口藥師無不眉頭緊鎖。
2015年,一個名叫“六院藥師”的公眾號橫空出世,逐步化解了這一難題。嘗到“甜頭”,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的藥師們開啟了他們的全媒體技能修煉之路。
那么,上海交大附六院的藥師們如何發揮“全媒體”寶劍之力,為患者斬斷各類“剪不斷理還亂”的用藥問題?
一、從“大窗口”到“小屏幕”,問藥變得更簡單
微信公眾平臺自全國上線以來,經過不斷改版和發展,逐漸成為使用規模巨大的開放應用平臺。微信公眾號的信息傳播不同于傳統的大規模、無差別、一次性的信息傳播,而是“關注+推送”的模式。上海六院藥劑科抓住微信公眾平臺大熱的時機,建立“六院藥師”,創新性地建立了實時溝通團隊,打破了藥師與患者之間的隔閡,讓“問藥”變得簡單起來。
問:郭澄主任,你們是如何想到要建立“六院藥師”微信公眾號的呢?
考慮到咨詢人數的逐年遞增和窗口嘈雜的溝通環境,我們最開始建立了由藥師出診的藥物咨詢門診,一時間患者紛至沓來。在看到了許多患者的用藥問題存在共性時,我想到為什么不把這些問題整理起來,用藥師的專業知識寫成科普再傳遞給我們的患者?于是乎,在科室副主任,張劍萍老師的牽頭組織下,“六院藥師”微信公眾號便在同年誕生了。
問:張劍萍副主任,患者可以在“六院藥師”公眾號上能看到哪些內容呢?怎么服務我們廣大的患者呢?
2015年8月24日,我們在“六院藥師”發布了第一篇文章《高血壓慢病管理概況之藥師在您身邊》,可以看到,我們主要聚焦慢性疾病用藥,以及一些患者用藥問題。因為我們發現,慢病患者基數大,用藥問題多。通過平時的咨詢,我們的藥師搜集患者常問的問題,在查閱文獻資料、歸納總結后形成藥學科普,推送給我們的患者。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搜索關鍵詞就可以查找到相應內容。同時,我們拓展了公眾平臺的服務功能,建立了在線的“用藥咨詢團隊”,患者可通過網絡直接和我們的藥師進行溝通!這極大的方便了患者,可以隨時隨地的向我們的藥師提問。
經過探索,2016年,“六院藥師”發布的《醫院藥劑科微信平臺建設與推廣的策略研究》一文在上海市藥學年會進行匯報并獲一等獎,用科學研究的角度分析了藥學科普的價值、患者潛在需求和工作的內容功能定位。這在醫院藥劑科做微信號還屬于較早的嘗試。在2018年,“六院藥師”微信公眾平臺獲得了上海市科委專項資金資助,成為了當年唯一一項獲資助的藥學科普項目。
問:一開始,關注“六院藥師”的人一定很少,很多不會使用手機的中老年人可能根本不知道還有這樣的公眾號,酒香也怕巷子深,六院藥師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
我們一直致力于在廣大居民群眾面前樹立藥學人員應有的職業形象,也想辦法去塑造品牌,不斷擴大影響力,去覆蓋更多的患者。我們科室鼓勵學有所長的藥師骨干開展宣教義診活動,進社區、進樓宇、進學校,近至周邊街道,遠至偏遠郊區,現在已經可以做到每年20余場的線下活動,這無疑讓許多患者記住了“六院藥師”,而線上線下聯動更將藥學科普的內涵建設走向縱深,覆蓋面也進一步提升。
截至目前,“六院藥師”團隊已向學習強國、人民網、騰訊網、科普中國、上海市科普云、上海藥訊、藥葫蘆娃、新民晚報、澎湃新聞等三十余家報刊、自媒體與合作平臺,輸送了優質藥學科普700余篇,單篇最高閱讀量超過10萬人次。
“六院藥師”公眾號的建立,實現了藥師從窗口走出來,走到廣大居民朋友之間去,化“被動”的提問轉為“主動”的服務!
二、全媒體上陣,藥學科普“新花招
當你每天都要看看朋友圈、微博熱搜、頭條新聞,滑滑手機屏幕才舒服的時候,意味著移動互聯網正在改變著你的生活!
伴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我們接觸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順應新媒體發展的趨勢,上海六院藥劑科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新媒體矩陣,除了微信公眾號,還有這些“新花招”。
2017年,藥師們開通了一檔藥師講藥的節目——《藥事相告》喜馬拉雅FM。郭澄主任帶頭出品了第一期節目《藥不能亂吃!》。截至目前,上海市40家醫療機構參與其中,累計播放量達到了178.5萬人次。
提起抖音現在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管是坐在家里,還是走在路上,耳邊時不時就會想起洗腦的抖音神曲,短視頻太火了!這可令藥劑科的藥師們看到了新門路。
“現在都愛刷抖音,那我們就做抖音!”,短視頻有時長限制,但可以通過豐富的表現力去展現最精華的部分。于是,藥師們在2019年開通了“合理用藥抖起來”抖音號,發布的《服用抗凝藥一定要驗血嗎?》播放量超過22萬,點贊超過5000余次,轉發1800余次,獲得中國星藥師用藥科普大賽十強的佳績!《家有寶貝,鈣不可少》獲上海市青年藥師技能大賽科普項一等獎,《今天,你“輸”了沒》獲第三屆上海市青年醫學科普能力大賽一等獎。
不僅僅是網絡新媒體科普,2020年,藥師們整理了在藥學查房和腫瘤藥學門診中遇到的患者咨詢問題,進行了整理,匯編成了專著《知病曉藥——腫瘤用藥,藥師有話說》,躍然紙上的科普知識也備受患者青睞。將自己擅長的藥學知識凝練、總結幫助到更多需要的患者,這無疑是非常有意義的事。上海市六醫院也開設了上海市第一家腫瘤藥學門診和腫瘤心臟病學聯合門診,絡繹不絕的患者就是對這項工作有效的高度肯定。
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年藥師參與到了藥學科普的工作中來,不斷探索各種“新花招”,用文字、用漫畫、用音頻、用視頻、用朗誦、用小品去倡導合理用藥的理念。截至2019年,六院藥師各平臺用藥咨詢量已達到4萬人次。
三、阻擊疫情,全媒體科普大效用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擾亂了全國人民正常的生活。而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存在藥學信息不對稱,藥學服務缺失的問題,不僅讓患者用藥時心驚膽戰,而且用藥安全也牽動著每一位藥師的心。
在大家都居家隔離的情況下,需要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買藥和用藥成了一個難題,我們藥師也很著急,就迅速組織大家搜集常見問題,撰寫稿件,在第一時間發布在我們的各個平臺。希望能讓更多的居民朋友們看到!
居民在疫情期間,是可能存在焦慮式囤積藥物行為的。還記得,有媒體對雙黃連口服液的抑制作用進行了宣傳,沒想到后來居民連夜的哄搶用于預防。當時的段子也不少。也有新聞報道,武漢一健康女子因為擔心感染,自行購買并過量服用了硫酸羥氯喹片,出現精神異常、心率失常等癥狀被送入ICU的報道。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都有相應的科普文章,如雙黃連、維生素C、胸腺法新的合理使用,此外還有紫外消毒燈、體溫計、消毒制劑的使用指導,都受到了訂閱用戶的一致好評!
疫情期間,“六院藥師”根據熱點話題共撰稿專業藥學科普40余篇,讓公眾了解一線治療用藥情況,提供藥學監護建議等,累計閱讀量超過8萬。郭澄主任在2020年5月受邀參與了《名醫話養生節目》的錄制,兩期的節目內容為發熱藥品的合理使用、特殊時期不可恐慌用藥,全國收視0.19,同時段排名全國第六,反響熱烈。張劍萍副主任受邀文匯報采訪,話題名為《吃藥預防新冠病毒感染靠譜嗎?》。全媒體用藥科普與其他成果一并納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應急藥學服務體系建設》,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藥師們的全媒體技能點在疫情期間拉滿,并得到了很好的發揮!
最后,上海六院的藥師們還有些話想跟大家分享!
“其實,每天費盡心思給居民做科普,是很辛苦的;寫稿子、拍視頻也是件很麻煩的事。這無疑占據了許多青年藥師的業余閑暇,是無償的公益項目。可是,每當看到大家給文章和視頻點贊,能夠通過這些合理用藥知識緩解病痛、早日康復,我們會很樂意一直努力下去!”
作者簡介
郭澄,男,主任藥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藥劑科主任。兼任中國藥學會藥學服務專委會副主委、上海市醫院協會臨床藥事管理專委會主委、《中國藥業》雜志執行主編、《中國藥房》雜志副主編等。
張劍萍,女,副主任藥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兼任人民網“科普工作”科學顧問、中國科協科普部科學辟謠平臺專家、上海市醫院協會臨床藥事專委會青年委員。主要研究方向是慢病合理用藥和藥學監護、腫瘤藥學、腫瘤心臟病學。
肖秘蘇,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藥劑科主管藥師。長期從事一線的藥物咨詢工作,醫院信息化建設及合理用藥工作。擅長內分泌代謝疾病的用藥調整。全國青年文明號號長,曾獲上海合理用藥先進個人、上海市優秀青年藥師、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優秀團干等榮譽稱號。
△本文圖片由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藥劑科提供,部分插圖來源于網絡